感谢西陆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论坛等地活跃的军史爱好者前辈,他们整理的资料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基础。
为了方便读者,在下文中会对部队番号做斜体处理,对涉及到的装备型号做加粗处理,对图注加下划线。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解放军装甲部队的历史比“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名称本身的历史还要长。1945年12月1日,在“人民解放军”这一名称拟定几个月以前,东北民主自治军(即后来的四野)在沈阳组建了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队即东北战车大队。组建后不久,解放军装甲兵就被投入当时如火如荼的内战之中。
在近4年的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坦克部队屡立奇功,也壮大了自己。截止到1949年12月,解放军已经拥有417辆各型坦克,这包括日制97式中战车、94式轻战车、美制M3A3斯图加特、M4谢尔曼(极少)、LVT(A)-4两栖坦克、英国维克斯轻型坦克等等等等。在这其中最主要的型号还是日制97式中战车,这些坦克是苏军在1945年解放东北的过程中缴获自日本关东军,然后又留给民主自治军的。以97式中战车为主的99辆坦克参加了1949年的开国大典阅兵。
战车1师的97式“功臣号坦克”通过天安门广场,1949年10月1日
根据苏联方面的单方说法,在解放战争期间苏联为中共方面提供了“600辆坦克”,然而显而易见的是解放军没有得到任何一辆苏制坦克。考虑到这一数字本身是60-80年代苏联“对华宣传”内容的一部分,恐怕应该认为这一数字实质上是苏联击伤/缴获后留在东北境内的日制坦克(不论可用与否)的总数。
到1950年8月为止,这些坦克分编入4个坦克师,即战车第1、2、3师和1950年8月组建的战车第26师(特种战车师,编水陆坦克)。
到此时为止,解放军的坦克虽然数量不少,但是都是些万国牌,没有统一的后勤保障体系,也难以规划整齐划一的编制。不过,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从1950年8月起,苏联开始广泛地对中国进行军事援助,而坦克援助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国装甲兵随即走上了全盘苏化的道路。
========================
在确认即将得到苏联援助的情况下,解放军开始了第一轮装甲兵整编计划。最初的计划是首先组建一批十余个坦克旅,每个坦克旅由2个直辖连的坦克团、1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构成,这种编制从逻辑上类似于朝鲜人民军的战车旅团。为达到这一目的,1950年8月31日,由战车第1师改编为编制同上的坦克第1旅(注意“战车”和“坦克”)。不过,可能是意识到这一番号违背了1948年11月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即野战部队编为师、地方部队和警备部队编为旅的精神,所以1950年11月3日,在完成了接装苏式装备之后,坦克第1旅又更名坦克第1师。从战车师到坦克旅,以及从坦克旅到坦克师都只是纯粹更名,没有发生编制变化。坦克2、3师也发生过类似的番号改变。1951年4月28日,因坦克之词系译音,而我国早有战车之称,为统一名称,又改为战车;1953年3月再次改回为坦克。战车第2师有改编为坦克第2旅的计划,然而最终直接改编为坦克第2师。坦克第3师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番号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坦克26师直到撤销也没有改名。
1950年10月,在中国直接介入朝鲜战争之后,苏联部长会议下达指示,由外贝加尔军区第6近卫机械化集团军的三个师组建10个独立坦克团(苏方称坦克自行火炮团),作为军援提供给中国。这三个师包括:
1、第5近卫坦克师(荣获列宁勋章、苏沃洛夫勋章和库图佐夫勋章的第5近卫坦克“斯大林格勒-基辅”师);
2、第111坦克师(第111坦克“兴安岭”师);
3、第14机械化师(第14机械化“兴安岭”师)。
这三个师恰好一共拥有10个坦克团和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团,很可能每一个苏军坦克团/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团承担了组建这样一个独立坦克团的任务。
组建的这十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番号分别为第145,146,147,151,154,157,158,160,161,163。
每个独立坦克团的编制如下:
团部和指挥连;
3个中型坦克连,每个包括10辆T-34/85:1辆连长车,3个3车排;
1个重型坦克连,包括5辆IS-2:1辆连长车,2个2车排;
1个自行火炮连,包括1辆IS-2,4辆ISU-122:连长车是IS-2,ISU分编为2个2车排。
冲锋枪连、运输连、维护连
可以注意到,这一批独立坦克团的编制不同于苏军自己的坦克师/机械化师坦克团,而是接近于苏军步兵师坦克自行火炮团的编制。
1950年11月初,十个组建完毕的独立坦克团进入中国境内,帮助以下解放军坦克部队接装、换装、训练:
3个团驻北京,负责组建解放军坦克1师、第1坦克编练基地
2个团驻四平,负责组建解放军坦克2师
2个团驻徐州,负责组建解放军坦克3师
1个团驻哈尔滨,负责组建坦克独立第2团
1个团驻长春,负责组建坦克独立第3团
1个团驻吉林,负责组建坦克独立第1团
经过这次军援,到1950年末,解放军装甲兵共拥有300辆T-34/85,60辆IS-2和40辆ISU-122。解放军坦克师得以换掉了缴获的万国牌坦克(水陆坦克除外),可这些坦克也没有直接淘汰,而是又组建了8个坦克独立营,负责训练人员,直到几年之后才完全废除。至于在解放军中服役的LVT水陆坦克的淘汰就要晚更多了。
=========================
在1950年末,解放军坦克师的编制如下:
师部、指挥连
2个坦克团,每个编制同上
摩托步兵团,编制包括:
(1)2个步兵营
(2)120毫米重迫击炮连
(3)57毫米无坐力炮连
(4)卫生连
摩托炮兵团,编制包括:
(1)122毫米榴弹炮营
(2)76.2毫米野炮营
高射炮兵营
侦察营
工兵营
卫生营
维修营
运输营
通信连、警卫连、防化连
1951年3月31日,坦克1师在加强坦克2师3团、高炮营、工兵营后作为志愿军装甲兵第一梯队入朝作战。与他们同时入朝的还有坦克26师53团的人员——他们没有携带装备入朝,而是负责在朝鲜回收、修复缴获或者被遗弃的联合国军坦克。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装甲兵先后有3个坦克师、6个坦克独立团、7个坦克自行火炮团参战。
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和部队沿革表,图自坦克博物馆
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装甲兵参加大小战斗246次,毁伤敌人坦克74辆,摧毁敌人火炮20余门、地堡864个;自身被彻底击毁9辆坦克,26辆坦克受损。
志愿军坦克第2师坦克4团2连的215号T-34坦克车组(杨阿如车组)在朝鲜战场。解放军的各级指挥车的战术编号一般是全分队内最后一号,这和美军正好相反。图自网络
========================
在此之后,为了将美日装备整合使用并等待接装,将一系列独立坦克营合并为独立坦克团,又组建了5个军委装甲兵直属的坦克独立团:
坦克独立第4团,1951年8月7日在北京市丰台镇组成,该团由坦克独立第1、第2、第3营合编而成。
坦克独立第5团,1951年5月17日在江苏省徐州市九里山营房组成,这个团由坦克独立第6、第7、第8营合编而成。
坦克独立第6团,1951年5月8日将正在朝鲜执行抢修缴获敌坦克任务的坦克第26师53团改称。
坦克独立第7团,1951年8月7日在江苏省徐州市组成。该团以坦克第2师摩托步兵团1营及工兵连、迫击炮连、指挥连为基础编成。
坦克独立第8团,1951年7月8日在河南省商丘县组成。该团以坦克第2师摩托步兵团团直机关、第2营及战防炮连为基础组建。
这些坦克团编组后没有立刻得到苏式新装备,而是在抗美援朝轮换参战的过程中,在朝鲜接收了其他坦克团留下的装备。
然而并不清楚回国了的坦克团又从哪里得到了新装备。不过目前已知的状况是,苏联没有再零星售卖给中国这几种坦克和自行火炮。
========================
在组建了第一批预备坦克部队之后,解放军开始着手组建队属坦克部队。1951年,在已初步建立起独立坦克部队(坦克师、独立坦克团)的基础上,中央军委计划整编陆军60个现代化步兵师(即改装苏械师),在步兵师内编配坦克自行火炮团。
这60个师的装备是从苏联订购的(而非无偿援助)。在购买过程中,有3个团的装备被转赠给朝鲜人民军,解放军购得了57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的装备。不过到1955年为止,解放军一共组建了47+1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其中47个是新组建的,但在第一个苏械师即66军196师的编组期间,其坦克自行火炮401团其实是由坦克独立第4团改编而来。
另外9个师的装备被用于训练、库存和编组其他部队(如伞兵师坦克连)。
每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编制如下:
1、团部和指挥连,编1辆T-34/85
2、坦克营,编22辆T-34/85:这包括1辆营部车,3个7车坦克连,每个连1辆连部车,2个3车排
3、自行火炮营,编1辆T-34/85和16辆SU-76自行火炮:这包括1辆营部坦克,4个4车自行火炮连
4、维修连、运输排
总结起来,每个步兵师坦克自行火炮团拥有T-34/85坦克24辆,SU-76自行火炮16辆,这和苏军的步兵师坦克自行火炮团编制又不同,可以说是完全为解放军“量身定做”的编制。
在这一批订购中,解放军得到了1368辆T-34/85和912辆SU-76。
SU-76在二战时期和战后短暂时期主要装备苏军的轻型自行火炮团,苏联在战后向不少“友好国家”(如中国、朝鲜)提供了这种自行火炮。图摄自昌平坦克博物馆。
========================
在1953年7月前,这些坦克自行火炮团称“xx师战车团”,但从1953年7月15日开始直到1969年8月,解放军步兵师/陆军师的坦克自行火炮团(以及炮兵团)均有数字番号。不过,即便在解放军官方军史中也常将这些坦克自行火炮团略称为“xx师坦克团”而非“坦克自行火炮xx团”。
在这一批组建过程中,得到了坦克自行火炮团的师(和其坦克自行火炮团)番号如下:
第一批,1951年9月,由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负责组建,原计划组建10个,实际上新组建9个,改建1个。
这一批有:步兵28(233)、32(237)、33(238)、182(396***)、46(252)、47(253)、186(312****)、197(402******)、198师(403)。另有196师(401)系改建。
第二批,1952年9月,主要由华东军区装甲兵司令部负责组建,共9个。
这一批有:步兵58(263*******)、59(264)、60(265)、76(281)、77(282)、78(283)、124(329)、125(330)、126师(331)。
第三批,1953年1月,由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负责组建,共8个。
这一批有:步兵1(206)、2(207)、7(212)、107(无*)、187(392)、188(393)、189(394)、190师(395)。
第四批:1953年3月,由东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负责组建,共11个。
这一批有:步兵79(284)、80(285)、81(286)、127(332**)、128(333**)、112(317)、113(318)、114(319)、115(320)、116(321)、117师(322)。
第五批:1954年2月到1954年9月,共10个。
这一批有:步兵45(45*****)、193(398)、199(199*****)、202师(202*****)(由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负责组建)、步兵118(323)、119(324)、120(325)、31(236)、34(239)、192师(397)(由东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负责组建)。
总体看来,解放军步兵师的坦克自行火炮团番号存在宏观规律,即从206开始,与步兵师番号对应,每个步兵师都对应一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的数字番号(+205),不编该团的师番号跳过。在坦克自行火炮团转隶他师之后,会按照这一规律重新拟定番号。
至于为何从206而非201开始,原因尚不可知。个人猜测可能是因为组建的第一个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的番号从1(401)开始,以此为基础,后续组建的团番号根据师番号向两端延伸。
然而这一番号序列中存在一些特例需要备注,这包括:
*步兵107师战车团①在获得数字番号前的1953年3月就改称华北军区独立坦克团,也有说法叫“华北军区独立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团”的,不过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其在改称之后获得了任何重型坦克或自行火炮,直到1955年5月其赴旅大地区接收苏军装备并编入第1机械化师。
**步兵127师和128师的坦克自行火炮团在1961年10月因为不明原因对调。
***步兵182师战车团在1954年5月3日调步兵191师,改称坦克自行火炮396团。然而,在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之间的该团番号不明。根据这一批番号的一般规律,推断应该是390团。
****步兵186师战车团在1953年3月187师撤销后转隶步兵107师成为步兵107师战车团②,坦克自行火炮312团是该团在107师编制下的番号。
*****在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组建的第5批坦克自行火炮团中,步兵45师、199师和202师坦克自行火炮团的番号和师番号一致,可193师的战车团番号却遵循一般规律。原因不明。另外,步兵45师坦克自行火炮团在1958年转隶步兵第29师,因为不久之后45师就改编为空降兵了。
******原属步兵197师的坦克自行火炮402团在1957年7月转隶第24军,1962年10月底改为陆军第24军坦克团。这个陆军军坦克团是一个非常大的特例,原因和具体细节都搞不清楚。
*******步兵58师坦克自行火炮263团在1956年该师撤销后改称济南军区坦克乘员教导团,61年改称坦克乘员教导第4团。
50年代末期15军步兵第29师坦克自行火炮45团的T-34和SU-76,图源见图片下侧黑边,侵删
========================
1954年,苏军撤出旅大。中苏签订协议,由中国有偿接收苏第39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在旅大的全部装备。
当时,苏军在旅大地区拥有装甲兵编制的部队主要包括:
第7机械化师(荣获列宁勋章和苏沃洛夫勋章的红旗第7机械化“新乌克兰-兴安岭”师;8团制,编3个机械化团(第17、63、64),1个坦克团(第41近卫),1个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团(第55),1个榴弹炮兵团,1个炮兵团,1个高射炮兵团)
第17近卫步兵师(荣获十月革命勋章和苏沃洛夫勋章的第17近卫步兵“杜霍夫琴斯克-兴安岭”师;6团制,编3个步兵团(第45近卫、48近卫、52近卫),1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第77),2个炮兵团)
第19近卫步兵师(荣获列宁勋章和苏沃洛夫勋章的红旗第19近卫步兵“鲁德内-兴安岭”师;6团制,编3个步兵团(第54近卫、56近卫、61近卫),1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第203),2个炮兵团)
第25近卫机枪炮兵师(5团制,编4个机枪炮兵团,1个自行火炮团,1个炮兵团,1个炮兵旅)
第44“兴安岭”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团,直属第39集团军
为了接收这些装备,解放军调来了以下部队进行一对一接装:
步兵第190师,配属63军炮兵170团、华北军区独立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团,接收第7机械化师装备;
公安第1师,配属志愿军独立团、独立高炮第16营,接装第25近卫机枪炮兵师装备;
64军步兵第191、192师,分别接收第17、19近卫步兵师的装备。
接收第44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团的单位不明。
在这其中,改编为第1机械化师的190师被编入装甲兵,这个师的编制基本等同于1949年版的苏军的机械化师编制,包括:
师部
第1、2、3机械化团,系步兵第568-570团改编而来
——团下辖坦克营、3个步兵营、炮兵营、高射炮兵连等。其中坦克营编T-34/85中型坦克15辆,SU-100火炮7门,具体编制应该是2个7车坦克连(1+3x2),1个7车自行火炮连(1+3x2),营部编坦克1辆。
坦克第31团,系坦克自行火炮第395团改编而来
——团下辖3个坦克营(22车营,1辆营部车+3x7车坦克连,坦克连为1+3x2),外加2辆团部车,总计68辆T-34/85坦克
坦克第32团,系华北军区独立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团改编而来
——团下辖1个重型坦克营(IS-2重型坦克22辆,1辆营部车+3x7车坦克连,坦克连为1+3x2),2个重型自行火炮营(各22辆ISU-152自行火炮,具体编制是1辆营部车+3x7车连,连为1+3x2),外加团部2辆T-34,总计2辆T-34,22辆IS-2,42辆ISU-152。
榴弹炮兵第1团,系63军炮兵第170团改编而来
炮兵第2团,系190师炮兵570团改编而来
高射炮兵团,系新组建。
8个独立营,3个独立连。
在这些坦克编制之外可能还有一些备件坦克,导致第1机械化师总计接收T-34/85坦克137辆,IS-2坦克22辆,ISU-152自行火炮45辆,SU-100自行火炮24辆,其他装备另有装甲车(至少包括BTR-152)23辆,火炮110门,高炮50门,汽车878辆等等。
注意,在这一时期编制的机械化师和机枪炮兵师番号中,数字和兵种位置倒挂。高射炮兵团数字番号不明,可能根本没有拟定数字番号。
注意,当时苏军和解放军中所谓的“机械化兵”指的是坦克、摩托化步兵和炮兵合成的部队,而非现在定义上“装备装甲运输车/步兵战车”的“机械化步兵”。当时的机械化师实际相当于现在解放军意义上的摩托化步兵。
由64军步兵第191、192师接收的苏军步兵师也各编一个坦克自行火炮团,其编制为:
(1)3个坦克连,每连10辆中型坦克(1+3x3)
(2)自行火炮营,编20辆SU-100,此处不确认。
不过步兵191、192师的坦克自行火炮396、397团应该没有改装为苏式编制。他们接装的SU-100很快就被交给了机枪炮兵师。
由公安1师接受的苏军机炮师炮兵团内编1个自行火炮营,约20辆SU-100。公安第1师随即改组为第1机炮师。
总之,在旅大接收过程中,解放军共得到357辆各型坦克和自行火炮,这包括18辆IS-2,99辆SU-100,45辆ISU-152,179辆T-34,16辆T-54。另有说法称为22辆IS-2和175辆T-34。这也是解放军最后一次从苏联大规模引进坦克。
第1机械化师的坦克在1955年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辽东大演习”)中
========================
从1950-1955年间,解放军总计从苏联得到了以下坦克和机械化装备:
1、1847辆T-34/85中型坦克;
2、78辆IS-2重型坦克;
3、45辆ISU-152重型自行火炮;
4、40辆ISU-122自行火炮;
5、99辆SU-100自行反坦克炮;
6、912辆SU-76自行火炮;
7、16辆T-54。
到1955年5月,解放军已拥有苏式坦克、自行火炮3037辆。*
这些苏联坦克装备可谓解了解放军的燃眉之急,然而解放军回过神来就发现这些坦克的性能和状态并不能让人满意。中方认为苏联在给中国提供坦克装备时遮遮掩掩,耍尽了滑头,成心不给中国好装备。
以1950年援华的第一批10个独立坦克团为例,这些坦克团中的T-34和ISU-122是第6近卫机械化集团军的现役装备,普遍参加过苏德战争和对日作战,一些坦克上还有德国坦克穿甲弹残留的弹芯,而苏联人一点也不“见外”,直接把弹芯焊在装甲上就交给中国。中国方面很期待当时苏军的现役装备IS-2M,可偏偏这些IS-2是从预备坦克基地而非现役部队里提出来的IS-2 1943年型,等于让中国吃了个哑巴亏。直到旅大接收为止,解放军才终于得到(买到)了IS-2M。至于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的组建也是一桩公案,苏联人极力为中国推销SU-76,连蒙带骗地塞给解放军九百多辆,然而解放军最后发现这种轻型自行火炮的“母狗”绰号名不虚传,果然是糟糕的可以,而且其搭载的76.2毫米ZIS-3也很快落伍,不得不早早将其退役。
为此,解放军在55年下定决心不再大批量购买苏联坦克,只购买少量样车。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购进了少量T-54和T-54A样车用于比对,还曾购买1辆T-55,并最终选定了T-54A进行引进。同时期中国可能还购买了PT-76坦克的样车。总而言之,这是80年代之前解放军从苏联购进的最后一批坦克。
解放军从来没有得到过IS-3和SU-85。
注*:根据一些资料如西陆论坛编辑的《装甲第3师简史》,1954年解放军坦克师根据《国防军陆军坦克师编制表(草案)》进行整编时,在师侦察营编入(注意,不是理论编制,而是实际编入)1个坦克连10辆轻型坦克。然而解放军直到1958年才少量购入PT-76,那么如果这个轻型坦克连真正存在的话,装备的就只可能是M3A3了。
T-54坦克初期型(T-54-2),摄于昌平坦克博物馆
========================
1950年,解放军空军拥有了第1个空降师,即由步兵89师改编而来的空军陆战第1师。1955年,该师改称伞兵师。可能是就在此时前后,该师被编入一个中型坦克连7辆T-34坦克和一个自行火炮连4辆SU-76自行火炮。1959年4月,坦克连被移交给坦克2师,自行火炮连也撤销,空降兵师(这一称谓是1957年改的)不再编坦克。这也是空军到目前为止唯一的装甲兵编制记录。
========================
1950年8月30日在开封组建的特种战车师——战车第26师是一支特种战车(水陆坦克)部队,编第51、52和53水陆战车团,装备的是1949年上海战役中从国军手里缴获的LVT(A)-4水陆坦克。这一坦克师的用处明显是进攻国民党军控制的东南沿海岛屿以及台湾岛。不过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短时间内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这使得战车26师的存在意义下降。
1951年战车53团入朝后脱离该师独立,终于在1952年4月战车26师撤销,下属三个团各自拆散;51团继承了全部的水陆坦克和乘员,转隶华东军区直属,一度隶属于华东海军陆战师(原85师),在陆战师撤销后短暂保留给陆战师改组而来的守备11师,此后历经转隶军委装甲兵、坦克10师、陆军第1军、步兵第1师,现在是两栖机步1师装甲团;坦克53团转隶军委装甲兵后又转给装甲6师,现在是装甲第6师装甲第21团;坦克52团改华东坦克学校。
坦克博物馆里的LVT(A)4水陆坦克,这种坦克在解放军内服役了至少20年,甚至可能到80年代。一些台方资料甚至到21世纪还把这种车辆列在解放军海军陆战队的现役装备之中。
========================
在1954年11月确认《国防军陆军坦克师编制表(草案)》之后到1955年为止,解放军装甲部队已经拥有3个坦克师(第1-3),1个机械化师(第1),7个军委装甲兵独立坦克团(第1-8,不含4)和47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另有4个坦克乘员教导团(第1-3,济南)。
从1958年到1963年间,装甲兵对师团级的部队建制进行了多次调整。
1958年,坦克1、2、3师按军委装甲兵颁发的《独立坦克师平时编制表》进行整编。这次整编对坦克师进行了大的结构改造,主要包括:
1、坦克团下设3个坦克营,每个营编2个坦克连,坦克连缩编为7车(1+3x2,每个排缩编一辆坦克),从而和机械化师以及坦克自行火炮团的坦克连保持一致。
2、坦克团撤装IS-2和ISU-122,这些坦克被送给第1机械化师等部队,后者则向坦克师转交一批T-34。
3、摩托步兵团改编为机械化团,增编1个步兵营和1个3连制的中型坦克营,并在步兵营中编入57反坦克炮和82迫击炮各一个连。
4、摩托炮兵团改称122榴弹炮兵团,76.2毫米野炮营改装为122毫米榴炮营。
这使得每个坦克团的编制变为了编制46辆坦克(团部1辆,每营15辆即1+2x7),机械化团编22辆坦克,总计114辆T-34/85中型坦克。加上坦克教导队,坦克师达到138辆坦克。
1960年坦克1、2、3师按照国防部颁发的《坦克师编制表》整编。这次的变化只是在机械化团进行微调:机械化团的57无坐力炮连、120重迫击炮连和37高炮连合并为炮兵营。
作为参考,这一年4月解放军军和步兵师分别改称陆军军和陆军师。
同年,解放军开始在北京军区预备组建第2个机械化师,即陆军第70师。第1机械化师在此前应用的经验表明,苏式的机械化师太大、太重、速度太快,和当时解放军陆军师的普遍状况不匹配,所以解放军在自主组建机械化师的时候,就不得不多多考虑中国的国情。
1960年4月,陆军第70师首先组建为摩托化陆军师。师的第208、210团改编为摩托化步兵,209团改编为高炮团,新组建坦克自行火炮第275团和摩托化步兵第209团。坦克自行火炮团的编制不明。1962年下半年,该师终于改装为机械化师,每个摩步团增编一个坦克营,改称机械化团。至此陆军第70师改装为6团制机械化师:机械化208、209、210团,坦克自行火炮275团,炮兵350团、高炮团(数字番号不明)。
在此前不久的1961年8月,第1机械化师遭到分拆:“多余”的坦克32团和榴弹炮兵第1团被调走,第1、2、3机械化团分别恢复步兵第568、569、570团番号,坦克31团恢复坦克自行火炮第395团番号,炮兵第2团恢复炮兵第570团番号,第1机械化师恢复陆军第190师番号,归建64军;至此陆军第190师改装为6团制机械化师:机械化568、569、570团,坦克自行火炮395团,炮兵570团、高炮团(数字番号不明)。
60年代又增编了几个坦克独立团,把坦克独立团番号扩展到12。
========================
1962年,在全军大规模编制改革和骡马化改编的同时,坦克师编制也有一些小变化:
坦克团冲锋枪连改装为自动枪连。坦克团现编3个坦克营,6个直属连队(指挥连、工兵连、高炮连、自动枪连、运输连、修理连)。
机械化团撤销步兵3营,机械化团、步兵营撤销57毫米反坦克炮和无坐力炮连,撤销炮兵营营部,原120重迫击炮连、37高炮连重新归团直属;撤销指挥连,改为特务连。机械化团现在为3个营(坦克营、2x步兵营),5个直属连队(特务连、120重迫击炮连、37高炮连、通信连、修理连)。
炮兵团组建3营,即85毫米加农炮营。炮兵团现编3个营,即2个122榴炮营,1个85加营。
1963年,全军装甲兵部队、分队增编政工主官(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车。
因而中型坦克坦克连增编为8车(2+3x2),坦克营增编为18车(2+2x8),坦克团增编到56车(2+3x18)。
与此同时步兵师坦克自行火炮团也进行增编,T-34增加到28辆,SU-76增加到20辆。至少一部分坦克自行火炮团实现了这一编制。
========================
1959年6月,以陆军第23军73师219团1营为基础组建兰州军区独立装甲营,分别调往拉萨、兰州各一个连,成都一个独立排;营部和另一个连经铁路输送到兰州,与驻青海的自行火炮连合编为兰州军区独立装甲营,参加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和玉树地区平叛作战,计13次。该营在1968年被和一系列其他分队整组为坦克独立第12团,69年编入坦克第12师为坦克45团。
========================
1959年,59式中型坦克定型并在617厂小批量生产33辆,然而装甲钢问题没有解决。这一批坦克后来被交给装甲兵学校,只有10辆装备坦克独立第6团,另有2辆装备第1机械化师教导营。59式坦克的实用化定型直到1963年末才实现,1964年开始装备部队。
1963年末,59式中型坦克解决了装甲钢问题,开始量产。从1964-1966年,解放军坦克师开始接收59式中型坦克,并用其换装T-34/85坦克。自此之后的30年间59式坦克成为了解放军的主力坦克,其地位在解放军装甲兵的历史上远远高于其它任何一种型号。
在此前的一系列换装过程之中换装下来了一系列自行火炮。其中SU-100和ISU-122编在旅大警备区的两个守备师属自行火炮团内;IS-2编入坦克独立2团和坦克独立32团;ISU-152编入坦克独立3团。
========================
1967年前后一些守备部队,特别是旅大警备区和内、外长山要塞区开始组建守备师自行火炮团。关于这些自行火炮团的具体编制不明,只知道内长山要塞区自行火炮团全部装备SU-76。
========================
1967年,解放军开始组建第1个摩托化军即陆军第38军。为组建这个军,陆军第112、113、114师的坦克自行火炮团被改装为坦克团。曾经有为第38军编制一个军属重型坦克团的考虑(如果得以实现的话,最可能编入的当然是独立坦克32团),不过到最后这一点未能实现,原因可能是IS-2的老化和WZ-111项目的失败。
WZ-111重型坦克试验车底盘,摄于昌平坦克博物馆。
========================
解放军从1962年开始讨论将队属坦克上调集中的可能性。最初计划是将各师的坦克自行火炮团上调到军、军区级,编成一批军直坦克团和军区独立坦克团。然而从1967年开始,针对北方苏联的现实威胁和解放军装甲兵应用思路的改变,中央军委提出将军委装甲兵独立坦克团和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上调集中到军委/军区装甲兵,组建一批新的预备坦克师。
于是在1968-1969年之间,一下子组建了10个这样的坦克师:
坦克4师:组建自坦克自行火炮第237、252、253、397团
坦克5师:组建自坦克自行火炮第323、324、325、396团
坦克6师:组建自坦克独立第6团和坦克自行火炮第392、393、401团
坦克7师:组建自坦克独立第2团和坦克自行火炮第233、312、398团
坦克8师:组建自坦克自行火炮第281、238、330团
坦克9师:组建自坦克自行火炮第236、239、283团
坦克10师:组建自坦克独立第4团和坦克自行火炮第284、286团
坦克11师:组建自坦克自行火炮第206、207、212、45团
坦克12师:组建自坦克独立第12团、坦克自行火炮第264团和坦克乘员第2教导团
坦克13师:组建自坦克独立第3、5团、坦克乘员教导第4团
同时给已有的坦克1、2、3师补充了坦克自行火炮团:
坦克1师:增编陆军第24军坦克团(即坦克自行火炮第402团)
坦克2师:增编坦克自行火炮第331团
坦克3师:增编坦克自行火炮第321、322团
除了这些坦克师之外,还组建、改编了19个军区装甲兵独立坦克团,这包括:
沈阳军区:4个
北京军区:5个
济南军区:4个
兰州军区:1个
新疆军区:1个
南京军区:3个
广州军区:1个
这就导致大部分步兵师的坦克自行火炮团被撤销,没有波及到的只有机械化师和摩托化师——70师(警3师)、112师、113师、114师、189师(警4师)、190师,以及一个南方陆军师即124师。
1969年12月,随着全军番号调整,所有独立坦克团和坦克自行火炮团统一番号为坦克团,团番号数字依次为师的4n-3、4n-2、4n-1和4n,如坦克6师的4个团就分别改称坦克21、22、23、24团。如果师内只有3个坦克团,则空缺4n。
与此同时,全军陆军师、守备师、独立坦克团番号也进行调整。队属炮兵、坦克部队取消数字番号。守备师和独立坦克团按照军区为单位重新拟定番号。然而坦克师的机械化团、炮兵团和高炮团似乎本身就没有数字番号。
这些新组建的坦克师被称为“简编坦克师”,因为其编成的确是比较“简化”:没有步兵,也没有火炮,仅有3-4个团的坦克,大部分团编28辆T-34和20辆SU-76(SU-76很快撤装)。
但此时中型坦克团编制表调整为三三制,即一个营下辖3个坦克连。这使得中型坦克团编制达到80辆。然而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坦克团能达到这一标准。实际能达到的状况,往往是3个2连制的坦克营(56辆),或者2个3连制坦克营(54)。与此同时,ISU-122、ISU-152、IS-2均面临退役。这一缺编数额只能用59式坦克的产量填补,当时59式坦克年产约400辆,可全军坦克装备缺口在2300辆以上。
到1969年为止,装甲兵共编13个坦克师,19个独立坦克团(含7个轻型坦克团和2个水陆坦克团,基本都在南方),7个步兵师属坦克团,绝大多数坦克团缺编。
====================
1969年,兰州军区重建陆军第19军,该军下辖陆军第55师、兰州军区守备师、坦克第12师(一说后两者直属兰州军区,由第19军代管),可以说是一个怪物。当然,战备之际大家也见怪不怪了。这是解放军坦克师第一次编入陆军军麾下,不过这个坦克12师应该仍然被认为是预备坦克部队而非队属坦克部队。坦克第12师自此以后长期归陆军第19军管辖,直到70年代中期第19军才调整到比较“正常”的编制(陆军第55、56、57师,独立坦克团、炮团、高炮团)。
====================
1970-71年间,解放军开始组建第2个摩托化军即陆军第27军。为将该军下属之陆军第79、80、81师改编为摩托化师,从预备坦克部队中抽调以下单位:
坦克1师3团①(原197师坦克自行火炮402团)调出,改编为陆军第79师坦克团;坦克1师机械化团随即重组为坦克第3团②。
北京军区独立坦克5团改编为陆军第80师坦克团;
坦克6师23团(原188师坦克自行火炮393团)调出,改编为陆军第81师坦克团。
====================
1970年,坦克1、2、3师的高炮团被撤销。从此时起坦克师的师属防空火力仅编制一个高炮营。
1971-1972年,老牌坦克师的老牌坦克团(坦克1师1、2团,坦克2师5、6团,坦克3师9、10团)开始实现三三制,配齐到80辆59式坦克。
====================
1974年,基于在珍宝岛事件中缴获的苏制T-62坦克的新一代69式中型坦克定型投产。1976年第一批生产型69式坦克(100滑)在部队(坦克第2、3师)中少量试装进行测试,然而结果是评价极差,遭到退回;后来又重装了一批69-1式坦克(100线),1981年装备坦克7师,评价仍然很差,又遭到退回。1982年,经研究认为,69式坦克此时已经落伍,应予以停产,等待“新坦克的研制”。此后69式不再打国内的主意,安心出口,直到80年代中期进一步升级到69-3(79式)才又生产装备部队(主要是坦克8师,新疆军区不知道有没有)。
100滑版69式坦克,可见炮塔顶部的标志性特征激光测距仪和红外大灯。摄于昌平坦克博物馆。
====================
1976年,解放军装甲兵进行了一次1969年上调集中以来空前规模的调整。解放军在这一年为除27和38之外的全部北方陆军军和部分南方陆军军配属了队属坦克——陆军军直属坦克团。为此撤销了两个坦克师即坦克9师和13师,基本撤消了全部军区装甲兵独立坦克团,并把全部坦克师全调整为3个坦克团。
这一年组建了的陆军军坦克团包括:
陆军第1军坦克团,原坦克10师37团
陆军第11军坦克团,原北京军区独立坦克第4团,1976年5月调昆明军区改称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随即编入陆军第11军
陆军第12军坦克团,原南京军区独立坦克第1团
陆军第13军坦克团,原沈阳军区独立坦克第4团(69年前的独立坦克第32团)
陆军第16军坦克团,原坦克第4师13团
陆军第19军坦克团,原坦克第12师46团
陆军第20军坦克团,原坦克第13师49团
陆军第21军坦克团,原坦克第9师34团
陆军第23军坦克团,原沈阳军区独立坦克第2团
陆军第24军坦克团,原北京军区独立坦克第2团
陆军第26军坦克团,原济南军区独立坦克第1团
陆军第28军坦克团,原坦克第9师35团
陆军第31军坦克团,原济南军区独立坦克2团,1975年调福州军区改称福州军区独立坦克团,1976年编入陆军第31军
陆军第39军坦克团,原坦克第3师11团
陆军第40军坦克团,原坦克第5师19团
陆军第41军坦克团,原广州军区独立坦克第1团
陆军第42军坦克团,原陆军第124师坦克团(69年前为坦克自行火炮329团)
陆军第43军坦克团,原坦克第13师51团
陆军第46军坦克团,原济南军区独立坦克第4团
陆军第47军坦克团,原济南军区独立坦克第2团
陆军第54军坦克团,原坦克第11师41团
陆军第55军坦克团,原广州军区独立坦克第2团
陆军第60军坦克团,原坦克第10师38团
陆军第63军坦克团,原北京军区独立坦克第1团
陆军第64军坦克团,原沈阳军区独立坦克第3团
陆军第65军坦克团,原北京军区独立坦克第3团
陆军第66军坦克团,原坦克第9师33团
陆军第67军坦克团,原内长山要塞区自行火炮团
陆军第68军坦克团,原坦克第4师16团
陆军第69军坦克团,原坦克第7师26团
另外后来又组建了陆军第29军坦克团(1978年)、陆军第14军坦克团(1982年)、陆军第50军坦克团(1983年)。
到1983年为止,解放军存在的35个陆军军中,除27、38两个摩托化军之外,其他33个军全部编制了军属坦克团。
=======================
根据“北59南62”,以及用烂坦克消耗敌人,用好坦克反击敌人两个原则,北方的军属坦克团一般编制T-34和59式中型坦克(多为T-34,因为59要保障预备坦克部队即坦克师的使用),南方的军属坦克团一般编制62式轻型坦克。此外仍然存在个别军区独立坦克团,其中南方的一些是水陆坦克团。
坦克师坦克团的步兵连(最初是冲锋枪连,后来改自动枪连,1963年后统一为步兵连)改装为装甲步兵连,增编一个装甲运输车排,共9辆63式装甲输送车。
63式装甲人员输送车,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网络图片。
一个典型的陆军坦克师坦克团/陆军军中型坦克团编制如下:
团部,2辆中型坦克
坦克1营
——(1)营部:2辆中型坦克
——(2)坦克1连:8辆中型坦克,2+3x2
——(3)坦克2连:8辆中型坦克
——(4)坦克3连:8辆中型坦克
坦克2营:26辆中型坦克
坦克3营:26辆中型坦克
装甲步兵连,编3个步兵排和装甲输送排
特务连,编工兵排、侦察排和警卫排
通信连
汽车连
总计80辆中型坦克,14辆装甲运输车。这一编制和坦克师坦克团、摩托化师坦克团相同。
独立水陆坦克团的坦克编制与中型坦克团相同,只是所有坦克变成了水陆坦克。
——————————
一个典型的陆军军轻型坦克团编制如下:
团部,2辆轻型坦克
坦克1营
——(1)营部:2辆轻型坦克
——(2)坦克1连:11辆轻型坦克,2+3x3
——(3)坦克2连:11辆轻型坦克
——(4)坦克3连:11辆轻型坦克
坦克2营:35辆轻型坦克
坦克3营:35辆轻型坦克
装甲步兵连,编3个步兵排和装甲输送排
特务连,编工兵排、侦察排和警卫排
通信连
汽车连
总计107辆轻型坦克,14辆装甲运输车。
===================
预备坦克部队也发生重大改变。这一年剩下的11个坦克师分别按陆军甲、乙种坦克师编制表改编,共编4个甲种坦克师即第1、2、3、11师,7个乙种坦克师即第4、5、6、7、8、10、12师。此时甲乙种坦克师的区别已知包括以下内容:
甲种坦克师装甲步兵团(3营制)每营编3个连,乙种坦克师编2个;
甲种坦克师的炮兵团每营编3个连,乙种坦克师编2个;
甲种坦克师编工兵营、侦察营(含一个轻型坦克侦察连),乙种坦克师编工兵连、侦察连(无坦克);
甲种坦克师高炮营编4个连,乙种坦克师编3个。
所有此前无炮兵团的坦克师组建炮兵团,编制为2个122毫米榴弹炮营和1个130毫米火箭炮营。3个本已有炮兵团的坦克师将炮兵团3营(85加农炮营)改装为130毫米火箭炮营。炮兵连的编制都是6门(辆)每连,这和陆军师的状况不同(陆军师122毫米以上火炮当时还为4炮每连)。
同在这一年,解放军装甲兵开始装备自研的炮兵武器——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和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前者虽然数量不多,火炮陈旧,底盘性能也不好,但大约装备了坦克1、3师的炮兵团。80年代在70式的基础上改进了底盘,研制成功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这才终于堪用。
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的出镜率倒高很多,似乎普遍装备了坦克师炮兵团,直到90年代后期甚至2003年以后才被122毫米自行火箭炮代替。不过在定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130毫米火箭炮数量不够,实际装备的是63式107毫米火箭炮,这种现象在步兵师、军中也非常常见。
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和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摄自昌平坦克博物馆 。
装甲步兵团的变化较小,甲种坦克师装甲步兵团编3个步兵营,乙种编2个营。团属120重迫击炮被100迫击炮替代。此前没有装甲步兵团的坦克营同年组建装甲步兵团。
出于不明原因,坦克10师的装甲步兵团和炮兵团直到1982年才组建。
北方一些军区独立坦克团被调往南方各军区,并改装轻型、水陆坦克。
===================
解放军装甲兵同样被阴差阳错地牵扯到了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政变之中。恰逢在政变前夕,张春桥的弟弟张秋桥(当时在总政治部担任领导)“视察”了坦克6师,这使得主要依靠北京卫戍区的华-叶一派大为紧张,最终决定出动警卫3师坦克团“盯住”坦克6师,一旦后者“有变”,就要立即行动,实施堵截甚至交战。不过坦克6师在此事之中表现正派,没有真正出动,因而躲过了类似4年后陆军第66军的厄运。
同样有广泛传播的小道消息称,当时在东北的毛远新打算带一个坦克师(很可能是驻辽宁阜新的坦克第5师)入关,但最后被拦阻。这一消息同样无法得到证实。
此外,有传言称坦克第13师在1976年被撤销是因为牵扯到林彪集团。
===================
1979年2月-3月,解放军装甲兵参加了自组建以来的首次大规模作战:对越自卫反击战。
由于战争发生在南方,所以没有动用坦克师,只投入了一批军直坦克团和军区独立坦克团,这包括:
西线: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装备62式轻型坦克。
东线:陆军第43军坦克团,装备59式中型坦克;陆军第42军坦克团,装备62式轻型坦克;陆军第41军坦克团,装备62式轻型坦克;陆军第55军坦克团,装备62式轻型坦克;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装备63式水陆坦克。
此外,抽调北京军区坦克第1师炮兵团130毫米自行火箭炮营到东线参战。
东线预备队:陆军第54军坦克团,装备T-34中型坦克,未实际参与交战。
关于解放军装甲兵在对越作战中的具体经过和细节这里不赘述,只列举基本数据:
——击毁击伤越军坦克14辆,缴获1辆(都是T-34);
——击毁越军装甲车2辆(都是63式);火炮108门(多数为无坐力炮);车辆56辆;火箭发射器150具。
——压制了越军1010个火力点和9个炮兵阵地。
——解放军战损/淤陷超过600辆次,其中全损44辆坦克装甲车,个别车辆被越军缴获。
——90%的战损和淤陷发生在作战第一阶段(东线主要是高平战役)的穿插行动中。
——解放军在此战中表现出拙劣的步坦协同能力,特别是和陆军第43军坦克团(欠3营)协同穿插高平的42军126师376团1营指战员用绳子把自己捆在坦克上,结果坦克纵队遭到越军伏击后被机枪集火,坦克兵倒只是听个响,外面的步兵被打的惨不忍睹。
——一些指挥员的能力和意志也表现不佳,如43军坦克团团长在指挥坦克被击中后丧失斗志,脱离指挥20小时,导致该团没有完成穿插任务。
——中越双方的唯一一次坦克战发生在3月初的谅山战役前期,发生在人民军第406铁甲兵团一部和解放军陆军第55军坦克团2营(主要是6连)之间。上述解放军装甲兵对越军坦克和装甲车的主要战绩均发生在这次战斗中。解放军方面在这次交战中没有坦克毁伤。值得一提的是,62式轻型坦克的火力与T-34/85相同,防护还要更弱,然而在这次交战中反而占尽上风。
——59式坦克皮糙肉厚,公评不错;62式和63式坦克的表现都一般,特别是63式水陆坦克表现出防护极差,损失很大,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的团长朱富均因此被打死,成为战争中装甲兵损失的最高级别干部。各部的63式指挥装甲车因为多一条天线也多遭到集火,因此有几名师级干部负伤甚至阵亡(如陆军第126师的副政委林凤云,对越作战期间损失的两位最高级别的干部之一)。
陆军第43军坦克团的59式坦克在对越作战中,1979年2月
===================
1979年1月,为陆军第4师组建坦克团,这是1976年后的第一个非摩托化师坦克团。这弥补了整个乌鲁木齐军区(1976年由新疆军区改称,当时是大军区)因没有陆军军而缺乏队属坦克部署的尴尬局面。不过乌鲁木齐军区的其他陆军师(第5、6、7、8、11)在1985年前没有编制过坦克。
===================
1980-81年,坦克师和陆军军坦克团内都基本达到满编,因而可以着手替代T-34坦克。解放军的选择是用这些淘汰下来的T-34坦克组建了8个守备师坦克团,即沈阳军区守备第4、5、6、7、8、9、10、11师坦克团。
此外,沈阳军区原本还有守备2、3师的坦克团(1976年前为守备2、3师自行火炮团),这使得沈阳军区的守备师坦克团达到10个。当时所有有坦克团的守备师都在沈阳军区。
这些守备师坦克团装备两个营的T-34,部分甚至还有SU-76,目的就是用这些烂坦克跟苏军对耗。
守备师坦克团在1985年的裁军中全部缩编为独立坦克营,1992年跟大部分守备部队一起撤销。期间没有换装过新坦克。也就是说,解放军的T-34坦克在陆军守备部队中至少服役到1992年。
网络图片。
===================
1980年坦克团装甲步兵连改制,撤销装甲输送排,把装甲人员运输车分编到步兵班,步兵班改称装甲步兵班。
1982年坦克11师重新编为乙种坦克师。甲种坦克师剩下第1、2、3三个。
===================
从80年代早期起,一些坦克师被交给陆军军代管,这是合成集团军改编的预备步骤。
1981年,陆军第43军进行合成集团军试点。炮兵第2师,坦克第11师,高炮第63师改隶第43军建制。第43军编组合成集团军(试点)后,下辖127、128、129三个陆军师和炮兵第2师、坦克第11师、高炮第63师3个兵种师以及军属高炮团、地炮团、坦克团和150中心医院等,全军共约7万人。这是在陆军19军的怪胎之后坦克师首次被正式编入陆军军。
然而好景不长,1985年9月,基于“裁新不裁旧”的原则,1968年9月组建的陆军第43军②被撤销。
===================
1984年,陆军第38军112师和陆军第39军116师被改编为机械化陆军师。这导致陆军第39军坦克团被调入116师并改编为116师坦克团。112师和116师同时又组建了机械化步兵团坦克营,这些坦克营的来源不明。
===================
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和陆军集团军化改编可谓解放军建军以来动作最大的一次编制改革。这次改编也对解放军装甲兵的编制结构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当今解放军装甲部队编制的基调就是当时定下的。
关于1985年改编中装甲兵编制的变化,我们必须先从解放军陆军的宏观变化讲起。
首先说清,1985年,解放军的陆军师改称步兵师,陆军军改组为陆军集团军。
在1985年,解放军的35个陆军军变成了24个陆军集团军,坦克师从军区装甲兵部下放到各集团军。在没有编制坦克师的集团军新编制了坦克旅,这也是自1962年以来旅一级编制首次又出现在解放军序列之中。
在陆军师一级,过去的陆军师现在演变成了以下若干种形态:
机械化步兵师,这样的师有2个即步兵112和116师,这两个师有师属坦克团,还有机步团属坦克营。
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这样的师有23个(1、4、8、11、36、46、58、61、69、70、79、80、113、115、118、127、138、139、162、188、193、199、205),每个师编3个摩步团,1个坦克团,1个炮兵团,1个高炮团。摩步团不编制坦克。
“特殊的”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这样的师有2个,即警卫3师,步兵190师。这两个师的摩步团/机步团编制坦克营。
北方乙种摩托化步兵师,这样的师有4个,即81、114、117、189(原警4师)。它们也是编3个摩步团,1个坦克团,1个炮兵团,1个高炮团,大部分团是教导团。
轻型摩托化步兵师,仅有一个即步兵55师,师直属5个步兵营,1个炮兵团,1个高炮营,没有坦克。1989年后该师改为北乙摩,然而仍然没有编制坦克。
北方乙种步兵师,这样的师有32个,每个师编3-4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高炮营,大部分团是教导团,没有坦克。
高原摩托化步兵师,仅有一个即步兵6师,编制为3个摩步团,1个炮兵团,1个高炮团,没有编制坦克。
南方摩托化步兵师,这样的师共有11个(31、37、38、40、86、91、121、123、124、149、163),编制为3个摩步团,1个炮兵团,1个高炮团,没有编制坦克。
南方乙种步兵师,这样的师共有6个(41、42、92、126、132、164),编制为3-4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高炮营,没有编制坦克。
高原摩托化步兵旅,即52、53旅,不编制坦克。
========================
以上机械化步兵师和北方甲、乙种摩托化步兵师的坦克团来源如下:
警卫第3师坦克团:非新组建
步兵第1师坦克团:原陆军第1军坦克团
步兵第4师坦克团:非新组建
步兵第8师坦克团:1989年新组建
步兵第11师坦克团:原乌鲁木齐军区独立坦克团
步兵第36师坦克团:原陆军第12军坦克团
步兵第46师坦克团:原陆军第16军坦克团
步兵第58师坦克团:原陆军第20军坦克团
步兵第61师坦克团:原陆军第21军坦克团
步兵第69师坦克团:原陆军第68军坦克团
步兵第70师坦克团:原陆军第24军坦克团
步兵第79师坦克团:非新组建
步兵第80师坦克团:非新组建
步兵第81师坦克团:原陆军第66军坦克团(该师此前的坦克团转给第27集团军了)
步兵第112师坦克团:非新组建
步兵第113师坦克团:非新组建
步兵第114师坦克团:非新组建
步兵第115师坦克团:1984年新组建
步兵第116师坦克团:原陆军第39军坦克团
步兵第118师坦克团:原坦克第5师17团
步兵第127师坦克团:原陆军第43军坦克团
步兵第138师坦克团:原陆军第46军坦克团
步兵第139师坦克团:原陆军第47军坦克团
步兵第162师坦克团:原陆军第54军坦克团
步兵第188师坦克团:原坦克第7师28团
步兵第189师坦克团:非新组建
步兵第190师坦克团:非新组建
步兵第193师坦克团:原坦克6师22团
步兵第199师坦克团:原陆军第67军坦克团
步兵第205师坦克团:原陆军第28军坦克团
========================
坦克师同样被分为了两种:
1、陆军合成集团军坦克师,仅有坦克3、6师两个,编制3个坦克团(含3个坦克营,装甲步兵连,高炮连,炮兵营),1个机械化步兵团(含1个坦克营,3个装甲步兵营,1个炮兵营),1个炮兵团(1个152榴炮营,1个122榴炮营,1个130火箭炮营),1个高炮团(37高炮营、57高炮营各一个)等。
2、陆军坦克师,包括坦克1、2、4、5、7、8、10、11、12一共9个,编制3个坦克团,1个装甲步兵团(含2个装甲步兵营,1个炮兵营),1个炮兵团(2个122榴炮营,1个130火箭炮营),1个高炮营(57高)等。
此外,还在没有坦克师的集团军组建了坦克旅,一共组建13个,通常是由2个军属坦克团合编。坦克旅没有数字番号。作为特例,第24集团军既没有坦克师也没有坦克旅,然而无主的坦克1师就旁边的天津警备区,战时显然会加强给该集团军。
坦克旅编制为:4个坦克营,1个装甲步兵营,1个炮兵营,1个高炮营等。
从1985年到1998年之间,坦克师和坦克旅与集团军的关系如下:
天津警备区坦克1师(1996年后转隶第24集团军)
第1集团军坦克10师
第12集团军坦克2师
第13集团军坦克旅——原第13军坦克团和第50军坦克团合编
第14集团军坦克旅——原第11军坦克团和第14军坦克团合编
第16集团军坦克4师
第20集团军坦克11师
第21集团军坦克12师
第23集团军坦克旅——原第23军坦克团和一系列分队合编
第24集团军:无(1996年后编入坦克1师)
第26集团军坦克旅——原第26军坦克团和一系列分队合编
第27集团军坦克旅——原81师坦克团和沈阳军区守备7师坦克营等一系列分队合编
第28集团军坦克7师
第31集团军坦克旅——原第31军坦克团和一系列分队合编
第38集团军坦克6师
第39集团军坦克3师
第40集团军坦克5师
第41集团军坦克旅——原第41军坦克团和第55军坦克团合编
第42集团军坦克旅——原第42军坦克团、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和一系列分队合编
第47集团军坦克旅——原第47军坦克团和一系列分队合编
第54集团军坦克旅——原坦克11师坦克44团,后来坦克11师又重建了44团
第63集团军坦克旅——原第63军坦克团和一系列分队合编
第64集团军坦克旅——原第64军坦克团和一系列分队合编
第65集团军坦克旅——原第65军坦克团和一系列分队合编
第67集团军坦克8师
=======================
坦克分队的编制同样进行大幅调整。取消了政工主官车,同时把中型坦克排扩编到3车。
这样一来坦克连为10车制(1+3x3),坦克营31车(1+3x10),坦克团94车(1+3x31),明显地体现出向苏军编制靠拢(当时的苏军坦克团、坦克营就是这么编的)。
坦克团内增编一个炮兵营,编18门牵引式122毫米榴弹炮。
这一编制表实现后,合成集团军坦克师编制坦克313辆,陆军坦克师编制坦克282辆,坦克旅编制坦克124辆,北方甲种摩步师编制坦克94辆,北方乙种摩步师编制坦克63辆。
=======================
然而,全军24个集团军,共编2+9个坦克师,13个坦克旅,2个机步师坦克团,25个北甲摩坦克团,4个北乙摩坦克团,12个机步/摩步团坦克营,野战部队总的坦克编制数量(626+2538+1612+2538+252+372=7938)达到了解放军装甲兵历史上的最大值,明显超过改编前的坦克编制数量(2640+2640+800+312=6392),坦克数目再次缺口1500辆。这一缺口尖锐地反映在新组建的步兵师坦克团和坦克旅上,导致这些部队普遍地缺编。从1985-1989年间,北方甲种摩步师坦克团实际上采取2排制,即坦克连只编2个排,坦克连共7辆坦克,营22辆,团67辆。北乙摩还要更少1/3,直到90年代末才逐步恢复。1989年,所有坦克旅裁减了坦克4营(改为教导队),坦克编制缩减为93辆。1991年恢复坦克4营,但撤消了122毫米榴弹炮营。炮兵营可能到1998年前后才再次编入。
=======================
和纸面编制最大化截然相反的事实是,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可谓解放军装甲兵建设的最低谷,部队经费被压缩到惊人的地步,军队经商政策导致很多部队甚至连日常训练都无法进行,用坦克训练的燃料跑运输乃至搞走私的现象蔚然成风,部队人浮于事,贪污腐败丛生。
举例而言,到80年代后期,作为全军装甲兵重点建设单位、两大合成集团军坦克师、沈阳军区装甲兵最主要单位的坦克第3师,甚至无法负担靶纸的成本。
=======================
90年代后期,北方大部分坦克单位装备的坦克都是59式。能够确认的特例包括以下这些:
1、59-2式坦克,装备坦克第1师和机步第116师;
2、79式坦克,装备坦克第8师;
3、88B式坦克,装备坦克第6师。
=======================
1980年,解放军海军组建海军陆战第1旅。在坦克数量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海军陆战1旅不得不“物尽其用”,捡了一批陆军淘汰的T-34坦克装备其坦克营。此外一些岛礁守备用途的坦克分队也装备T-34。这些T-34坦克在海军陆战队以及边海防部队中使用到1998年甚至2000年后,这使得中国成为了主要陆军国家中倒数第三个淘汰T-34的(还有两位现役选手朝鲜和越南仍然在角逐第一名)。海军陆战队甚至可能得到了一批LVT(A)-4。
网络图片。
=======================
(此处删去一段)
在研究这一事件中留存的历史照片时,应当注意解放军的坦克型号和所属部队对应:出场的59-2式坦克(105炮)隶属于坦克第1师(当时唯一装备该坦克的部队),而出场的59式坦克(100炮)隶属于坦克第6师。
=======================
(此处删去一段)
驻藏部队拥有坦克部队编制要在2008年西藏军区机步54团组建以后了。
(此处删去一大段及一张图片。)
=======================
1992年,解放军出现了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即步兵第30旅,这个旅是1992年三北守备师近乎全灭后的仅有幸存者之一,由陆军第30师②-北京军区守备第6师缩编而来。和后来的摩步旅不同的是,这个旅在存在期间没有编入坦克。1998年,在全军师改旅的大潮中该旅逆潮流而动,转入预备役并扩编为内蒙古军区预备役步兵第30师,不过该师至今没有编入坦克团或装甲团。
1996年,一批乙种师被改编为武警机动师。在这其中存在3个北方乙种摩步师,即81师、114师、117师,这三个师的坦克团作为集团军独立坦克团被暂时保留给集团军(27、38、39),并在1998年裁军时予以撤销。
=======================
1997年,第54集团军步兵第127师被改编为轻型机械化步兵师。然而这个师的机械化步兵团并没有增编坦克营。自此以后,所有新改装的机械化步兵师(包括2000年组建的两个两栖机械化步兵师)均不编组机步团坦克营。至今为止编有机步团坦克营的机步师仅有步兵第112和116师。不过尽管如此,这些团却仍然名为机步团而非装步团。
=======================
1998年,伴随着新的裁军步骤,解放军装甲部队也进行了新一轮重大编制改革。
坦克师改称装甲师。坦克旅改称装甲旅。
两个坦克师即坦克5师和7师和一个坦克旅被撤销。
所有的坦克师进行重新编组:炮兵团统一为152榴+122榴+122火箭炮各一个营。(122火箭炮在90年代后期已经陆续换装,不过换装到21世纪初才完成。)
坦克师撤销装甲步兵团/机械化步兵团,坦克团装甲步兵连扩编为装甲步兵营,并改称装甲团。
除61、162师外的全部步兵师各撤销一个步兵团。步兵师坦克团装甲步兵连扩编为装甲步兵营,坦克团改称装甲团。
师不再区分甲乙种编制,然而装甲师编制没有统一:过去有高炮团的装甲师(3、6)仍然编高炮团,为5团制;过去没有高炮团的装甲师(1、2、4、8、10、11、12)仍然不编高炮团,为4团制。
因为步兵师编制不再分南北,因而开始为南方摩托化步兵师统一组建坦克团。为此,所有现存的摩托化步兵师(除采取高原摩托化步兵师编制的步兵6师以外,该师当时没有坦克团,在2003年改装为轻型机械化步兵师后才编入装甲团)的装甲团都统一改为2个坦克营。
从1998年起,解放军开始出现大量的摩托化步兵旅和一些机械化步兵旅(第一批仅有1个,即58旅)。在当时其坦克编制状况不明,推断摩步旅为1个坦克营31辆坦克,机步旅为2个坦克营62辆坦克。在2003年后,摩步旅坦克营逐步调整为5连制51辆坦克。
========================
2003年,在又一次裁军之后,解放军又少了一大批师、旅,其中包括3个坦克旅。
这些坦克部队的裁减使得解放军终于有能力充实其既有的装甲部队。装甲团、机步团、机步旅坦克营被填充到31辆坦克,装甲团重新拥有3个坦克营。装甲旅重新扩充到4个坦克营。
这一状况一直稳定到2011年。在此间解放军集团军和装甲师/旅的关系是:
第1集团军装甲10师
第12集团军装甲2师
第13集团军装甲旅
第14集团军装甲旅
第16集团军装甲4师
第20集团军装甲11师
第21集团军装甲12师
第26集团军装甲8师
第27集团军装甲旅
第31集团军装甲旅
第38集团军装甲6师
第39集团军装甲3师
第40集团军装甲旅
第41集团军装甲旅
第42集团军装甲旅
第47集团军装甲旅
第54集团军装甲11师
第65集团军装甲1师
========================
2011年下半年,解放军展开了大规模的装甲师师改旅过程。除装甲6师以外的全部装甲师(1、2、3、4、8、10、11、12)被一分为二,分拆成一个装甲旅和一个机步旅。装甲师拆分而来的装甲旅的编成和坦克旅改编而来的装甲旅编成不同,要多一个装甲步兵营。
在大约相同时间,作为试点编制的第38集团军步兵112师装甲团改装为步兵第336团,该团将一个坦克营改装为装步营。不过此后没有观察到其他部队有类似现象。
从2012年开始,解放军开始试点编组合成营,将坦克连和装步连合成到同一个营内。
========================
从2012年起,解放军开始为全部集团军装甲旅,特别是此前没有数字代号的装甲旅赋予数字番号。目前集团军装甲旅番号如下(括号中的是装甲师拆分后得到的机步旅):
第1集团军装甲10旅(机步178旅)
第12集团军装甲2旅(机步34旅)
第13集团军装甲17旅
第14集团军装甲18旅
第16集团军装甲4旅(机步204旅)
第20集团军装甲13旅
第21集团军装甲12旅(机步62旅)
第26集团军装甲8旅(机步200旅)
第27集团军装甲7旅
第31集团军装甲14旅
第38集团军装甲6师
第39集团军装甲3旅(机步202旅)
第40集团军装甲5旅
第41集团军装甲15旅
第42集团军装甲16旅
第47集团军装甲9旅
第54集团军装甲11旅(机步160旅)
第65集团军装甲1旅(机步195旅)
========================
到目前为止,解放军陆军、陆战队编制的坦克和轮式突击炮的数量约为6100辆,与1984年时的解放军野战部队坦克编制总数相差不大,然而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经从550万下降到230万,还会在不久之后下降到200万。这一方面证明了解放军技术装备水平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侧面证明了几十年来解放军坦克装备的窘迫。
事实上,从1950年军委装甲兵组建,直到2003年总参装甲兵部撤销,解放军装甲兵从未实现过满编。巨大的国防压力、微薄的经费和低下的产能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保持着一支庞大而又落后的装甲力量。
不过在这期间,解放军装甲兵也可以说是几十年来解放军陆军改革最频繁、最激进的兵种。尽管这一兵种长期以来在陆军的排位中是被“靠边站”的,经费短缺、资源短缺、装备短缺、“关注度短缺”的阴影始终蒙在装甲兵头上,但是这并不阻碍一代又一代解放军装甲兵锐意进取,努力建设装甲兵的决心和努力。
今天,已经脱胎换骨的解放军装甲兵正面临新的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革——2016-2017年军改。在这次军改中,陆军装甲战术兵团——装甲旅和装甲师走完了其在解放军陆军编制史中的历程,而解放军编制则向着合成化、现代化又迈出了巨幅一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