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贝发动机传奇

世界各地新闻
freemind
帖子: 4320
注册时间: 周六 3月 27, 2021 6:55 pm

Re: 斯贝发动机传奇

帖子 freemind »

美苏的发动机都不人造出来的了?美苏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装机了,而且人家是先驱,根本没有数据参照,等同于被技术封锁。我们的涡扇10和涡扇15都是搞了超过40年和30年了的研究了,何况,涡扇15可是在苏联成功发动机全套资料的基础上搞的哦,不存在技术封锁,直接抄的。再不出来,又要落后多几十年了。
freemind
帖子: 4320
注册时间: 周六 3月 27, 2021 6:55 pm

Re: 斯贝发动机传奇

帖子 freemind »

在俄罗斯被搁置的米格-1.44隐形战斗机项目背后,众多观察家敏锐地指出了该机型与中国最新锐的歼-20隐形战斗机在外形上的若干相似之处。此前,俄罗斯权威专家发声,确认米格-1.44的部分设计数据与零部件确实为歼-20的研发提供了借鉴。

这位专家进一步坚称,中国为了加速歼-20核心技术的研发进程,不惜斥资5亿美元从俄罗斯引进相关技术。然而,他也指出,尽管歼-20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米格-1.44的设计元素,但可能由于设计整合过程中的挑战,导致了一个显著的设计缺陷:即其鸭翼与主翼并未完美地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一结构特点可能无形中放大了雷达反射面积,从而引发了外界对歼-20隐身性能的质疑。

尽管如此,需要强调的是,歼-20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先进隐形战斗机,其整体设计、技术集成及作战效能均代表了中国航空工业的顶尖水平,其隐身性能也在多次试飞和公开报道中得到了验证与展示。因此,对歼-20隐身性能的简单否定,或需基于更全面、深入的评估与分析。

米格1.44的设计背景与技术特点
米格1.44是一款重型单座双发隐形战斗机,具有19米的机身长度、15米的翼展和4.5米的高度,空重为18吨,最大起飞重量可达到35吨。

其动力系统采用了两台AL-41F涡扇发动机,具备最高可达2.6马赫的飞行速度和20公里的使用升限,超音速航程达到2000公里。此外,它还配备了一门30毫米机炮和一个内置弹舱,能够携带四枚空对空导弹。

米格1.44的设计采用了非常规的鸭式布局、三角翼及双垂尾设计,具有一定的隐身性能与优异的机动性。然而,由于其研发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及苏联解体等多种因素,该项目最终未能获得成功而被放弃。
freemind
帖子: 4320
注册时间: 周六 3月 27, 2021 6:55 pm

Re: 斯贝发动机传奇

帖子 freemind »

据俄媒报道,俄国家航空科学研究院院长费德索夫院士公然表示,歼-20战机的设计方案绝非中国原创,理由是中国在研制歼-20时大量使用了前苏联米格1.44的数据与零部件。
freemind
帖子: 4320
注册时间: 周六 3月 27, 2021 6:55 pm

Re: 斯贝发动机传奇

帖子 freemind »

由于美苏的防空体系日趋成熟,双方都开始研发关于航空力量的突防技术,而此时美国已经启动了先进战术战斗机“ATF”预研项目,该项目便是F-22“猛禽”隐身战机的前身。

在得知美国人先行一步后,苏联也紧随其后,决定研制能够规避敌方防空雷达的新型战机。


前苏联米格1.44战机
经过多年技术攻关,1988年米高扬设计局完成了米格1.44战机的设计图纸,并开始生产试验机。

然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米格设计局失去了研发经费,导致米格1.44战机项目陷入停滞。

直到2000年,米格1.44原型机才开始正式首飞,但由于性能不够理想,该项目最终被俄罗斯国防部废弃。

不得不承认,在看到米格1.44战机的第一眼,它的确与歼-20有些相似,例如它的近距耦合鸭翼与无尾三角翼,这些设计都在歼-20上有所体现。正因如此,国外关于“歼-20抄袭米格1.44”的说法很有市场。


中国歼-20战斗机
而且熟悉历史的军迷也知道,中国空军的确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了大量俄罗斯航空技术,例如苏-27战机后来为歼-11系列提供了基础,苏-30战机为后来的歼-16提供了基础。

因此如果说中国在米格1.44战机项目停滞期间获得了它的设计资料,理论上也是存在可能性的。
freemind
帖子: 4320
注册时间: 周六 3月 27, 2021 6:55 pm

Re: 斯贝发动机传奇

帖子 freemind »

中国所有的歼击机要么或多或少地是苏联或俄罗斯样品的改进型仿制品,如歼-6之于米格-19,歼-7之于米格-21,要么是其进一步发展型,如歼-8、强-5、FC-1,而中国空军现役主型战机歼-10则是在从以色列得到的“狮”式歼击机材料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现在,中国仿制俄制战机的做法仍在延续,只要列举中国仿制苏-27后生产的歼-11B、歼-15就足够了。
freemind
帖子: 4320
注册时间: 周六 3月 27, 2021 6:55 pm

Re: 斯贝发动机传奇

帖子 freemind »

据俄罗斯军工新闻网2月9日报道,俄罗斯专家巴拉巴诺夫日前撰文指出,歼-20的主要灵感来源显然来自米格1.44,其机身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单机身,高位大面积三角翼,全动水平前翼,机尾没有水平翼,只有两个设在机腹下的大安定面,还有发动机,这一切显而易见直接借鉴了米格1.44的创意。但是,歼-20原型机如此偏爱俄罗斯淘汰的米格1.44,显然有点奇怪,而且许多设计方案,如水平翼、大安定面等,明显不符合飞机的隐形要求。 更令人惊讶的是歼-20的尺寸明显大于俄美同类战机,其长度估计可达22米,翼展15米。相比之下F-22A仅长18.9米,翼展13.56米,T-50长20米,翼展14米。另外,歼-20的机身还非同寻常的宽而紧凑,机翼面积更大,加上水平前翼,最大起飞重量估计可达40吨。
freemind
帖子: 4320
注册时间: 周六 3月 27, 2021 6:55 pm

Re: 斯贝发动机传奇

帖子 freemind »

2015年11月,中俄双方结束了长达八年的艰难谈判,终于就苏35采购方案达成了意见一致。由俄罗斯向我国整机出口24架苏35战机,合约总价为20亿美元,折合单架约为8500万美元。这笔交易除了苏35本机外,还包括地勤设备、备用发动机、飞行员训练与相关软件等等,而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后一次进口俄式战机。

消息传回国内,瞬间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反对声音认为,中国在当时已经实现了歼11的大规模列装,且坐拥歼20、FC31两款隐形战机,再去重金购买苏35完全是不必之举。可国家当年究竟出于何种目的,才执意购买这些战机呢?

中国空军的二次现代化征程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1992年6月底,首批苏27战机顺利抵达安徽芜湖,其中包括8架苏27单座型与4架苏27双座型,我国还花费巨资直接购买了一条苏27的生产线,后续变遵循加速研制、改良换装的路线,打造出了国产版本歼11战机。要知道我国空军在苏27家族的采购资金,相加起来甚至要超过空军成立以来的经费总和。

2006年,我国基于歼11A的改良型号歼11B正式对外公开。该机型配备了大量国产航电及武器系统,彻底实现了苏27的国产化,除了外观与苏27略有相似外,其余核心部件完全为中国制造。我国又以苏27双座型为基础,研制出国产歼11BS,以苏33为原型机打造出舰载机歼15,甚至歼16战机都是以苏30MKK为模型。中国空军的崛起之路,的确大量借鉴了苏式战机的风格和设计,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引进苏27之前,我国空军主力机型依然是歼7、歼8等二代机。这些小型近距战斗机根本不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与全球先进战机至少存在一代半的代差,如果按照寻常更新迭代的研制时间计算,中外之间大约有20年的差距。当时世界主流战机有F16、幻影2000、苏27等等,基本已经进入了三代机改型中期。

苏27的引进让中国空军提前15年进入三代机领域,这也是为何我国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引入苏27技术的缘由。但航空工业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看似爆发式的进步背后,我国核心发动机、雷达航电技术却依然严重落后。比如歼11B装备的1474多功能雷达,并非国际领先水平,所搭载的发动机也优先选择俄制AL31F,国产太行发动机尚不成熟。

摆在中国面前的唯一选择与最佳选择就是苏35战机。2007年,苏霍伊飞机公司对外公开了首架苏35试飞机。俄罗斯对该机的出口予以高度重视,认为这是目前俄国竞争力最强的战机,其机动性远胜于F18E,甚至超过F22A。对于俄空军而言,苏35只是帮助他们熟悉五代战机的过渡机型,因此当时俄罗斯将苏35的市场重点放在了海外出口。

从2008年开始,中国将采购苏35的消息就开始不胫而走,但俄罗斯当时表态只会出口整机,绝不转让发动机和雷达技术。2010年,中俄军事贸易再度谈判,我国提出购买4架苏35,俄罗斯表示最少一次性买48架。期间几经协商谈判,最终将数量敲定为24架。2013年中俄签订苏35合作意向书,2016年24架苏35战机如期运抵中国境内。

其次苏35到来还能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业界普遍认为中国购买苏35的目的是为了其搭载的AL-41F矢量发动机。这款先进发动机最大推力达到14吨以上,推重比为9,全寿命周期长达6000小时,性能卓越稳定可靠,是俄罗斯土星集团的最新力作。而中国在购买苏35不久后,就顺利推出了国内首款小函道航发涡扇10B,并且普及了矢量技术。歼16作为我国全新一代的重型战斗机,虽然设计上沿用了俄式风格,也因此被称之为“中国版本的苏35”。
freemind
帖子: 4320
注册时间: 周六 3月 27, 2021 6:55 pm

Re: 斯贝发动机传奇

帖子 freemind »

美国空军F-15与苏-30MKI进行对抗的时候就摸到了这个弱点,当苏-30MKI做机动的时候,F-15迅速爬升,利用推重比方面优势甩掉对方,当F-15越过顶点俯冲反击的时候,苏-30MKI能量还没有补充上来,只能被动挨打,因此对于苏-30MKI来说,提高发动机推力已经是当务之急。
freemind
帖子: 4320
注册时间: 周六 3月 27, 2021 6:55 pm

Re: 斯贝发动机传奇

帖子 freemind »

看了MIG-21UM的,我认为军推应该是不到1马赫,曲线应该是扫描问题,明显可以看出是接近,应该是.98,.99左右。F-4确实一根曲线甚至超过1M,不知道是不是J-79发动机的超转模式,毕竟美制发动机如J-79或者TF30之类被嘲讽为弱鸡的发动机,其实都有爆种模式,J-79可以爆种到6.5,TF30甚至可以到7.就连我国的涡扇九,延续自斯贝的爆种模式推力也能过100KN,这些按照欧美标准爆种不能过20分钟,下来就要大修。可比起我们那些五分钟真汉子的wp-6/wp-7,那些WP简直无时不刻在嗑药爆种榨干潜力,所以有的时候看80年代的那些paper,真的很无语,不知道那些老专家是自尊心太强还是为了江湖地位,diss 斯贝发动机是三大洋马简直了…
freemind
帖子: 4320
注册时间: 周六 3月 27, 2021 6:55 pm

Re: 斯贝发动机传奇

帖子 freemind »

说起太行的的研制,其技术来源一直是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原因也很简单,作为中国第一种走完全程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太行发动机的核心机技术与美国的CFM-56涡扇发动机关系匪浅,而后者的核心机正是美国F110、F101两款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动力。从F-14D到F-16再到B-1B甚至还有换发以后的KC135,这一款几乎撑起了美国海空军半边天的核心机,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性能上,都是足够先进的。

500
500
500
▲ “啊!歼-15!歼-10!运-20!轰-20!”那时的科研工作者当然不知道这些编号意味着什么,但是这一核心机吃遍天下的划算买卖,无论是谁都觉得必须要干它一炮
当然肯定有不少人认为所谓的美国的核心机我们吃不透,导致了太行后来那啥啥的拖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不过对上世纪70年代末还停留在涡扇6搞不定阶段的中国航发工业而言,F110级别的核心机,只要能搞到,那想办法吃透绝对是追求先进技术的执着选择。
500
▲ 在涡扇6都很勉强的情况下,想要吃透一个F110级别的核心机的技术很难,但是如果你吃下去,你就能得到那样的先进发动机。如果你连吃都不想吃,那请出门左转,R-29涡喷等着你
既然这都说定了,那接下来的问题就好办了:啥时候整发动机来看看呢?
有关新中国引进CFM-56发动机,长期以来流传着一种一度让施佬都掉进坑了的说法:我国是在引进波音737的过程中“偶然”引进了CFM-56涡扇发动机。别说,这一说法还有鼻子有眼的,说什么我国低估了西方先进涡扇发动机的寿命,所以额外订购了一批CFM-56,然后因为用不上所以改作科研了云云……然而其实并没有这么一回事。
500
▲ 按照TG的性格,能不花冤枉钱肯定不花,还自己多买一批发动机?一个发动机值多少钱知道不知道?给施佬一个发动机钱够施佬白写好几年了!
原因是啥呢?波音-737是从300型以后开始配备CFM-56发动机的,而波音737-300的原型机下线是1984年1月17日,第一架中国民航购买的波音737-300回国的时间是在1985年11月28日,1986年1月才开始运营。要是按照这段子说的要用一阵再想到拿CFM-56去科研,那不得1987年以后才得啊?
500
▲ 中国之前引进的波音737-200都长这样,JT-8D这种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性能也没好到哪儿去
但是恰好在“太行”发动机的时间线上,1987年“太行”都已经正式立项了。要这时候才拿来实机的CFM-56,那岂不是在此之前中国航空工业这对着一堆纸面材料就完成了发动机核心机的测绘、分析和预研工作?
500
▲ 1985年11月归国的中国第一批波音737-300属于中国云南航空公司,这个时间点对于87年立项的“太行”来说实在是太晚了
实际上,早在1979年夏秋之交,航空工业部门便已经提出在继承涡扇6发动机的的低压段和加力燃烧室(当然最后的“太行”都没继承了)的技术基础上,借鉴国外核心机结构和“型号派生法”研制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想法,并且在那时候就锁定了GFM-56这种家族血统是大推力军用涡扇,“派生型号”又是民航涡扇的产品作为主要的借鉴参考对象。1985年秋天左右,有关CFM-56的结构测绘和分析研究就基本告一段落。而这时候第一架中国买的波音-737客机还在美国呢。所以说靠买737顺便来的发动机研制“太行”核心机,这自然不可能嘛,所以这个段子,其实就是假的!
500
▲ 总不能凡事都和运十一样,期待着有巴基斯坦客机在地上报废了之后给咱吃瓜落儿吧
那么问题来了,这帮助中国航发人突破三代发动机技术难关的CFM-56,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也很简单,专门派人去买的呗?
500
▲ 这不废话么……也没人白给你啊
几乎没有人提起的一件事情是,1979年11月22日,黎明厂的总工程师和计划处、质管处的同志组成的考察团就从沈阳出发,启程赴美国考察,同时洽购CFM-56涡扇发动机。
500
▲ 工程师谈事儿,质管处验货,计划处的同志……自然是负责砍价的了
这个时间点似乎也没什么吧,毕竟CFM-56这款发动机1974年就开始试车了,作为一款信息可以公开报道的民用发动机,中国这边的航发研究人员不可能不知道这一款发动机的存在。
500
▲ 虽然发动机本身你不一定能见着,但是美国人在研制发动机这事儿,勤快地买军事杂志总归是能知道的
但是如果你和施佬一样知道另一件事,你十有八九也会和施佬一样震惊了。
CFM-56得到美国和欧洲航管发放的适航许可证的时间,是1979年11月8日。
500
▲ 这是夺么地巧合啊!你一来我们家我们家就上新了,还不赶紧买一个?
也就是说,在当时那样信息流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的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只花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在获得CFM-56拿到适航证的消息后,做出决定购买该型发动机并且付诸行动。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这样的决策和行动速度都是相当快了。
500
▲ 看!通用上新了!赶紧去买!
这也表明,中国这边几乎是“盯”着CFM-56的研制进度,所以才在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提出了购买意向。
500
500
500
▲ 不盯着不行啊,国产新战机到90年代研制成功的时候,总不能真拿个涡喷15对付事儿吧?
当然,买这玩意儿你当然不能明晃晃说“老子买这个就是回去搞咱们国产战斗机用的涡扇的”,那就算是中美关系蜜月期,美国人再老实巴交也不能卖你,这时候干这种事儿虽然不至于要靠偷靠骗靠抢,但多少不能够太高调。
这时候,“代购”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就现出来了。
500
▲ 当代代购和当年代购那可是完全不一样,当年那个~搞不好就得叫买办
当时代购可不是现在这样,淘宝一开,旺旺一聊钱一转账就能搞定的。不仅需要国内单位和海外信得过的经办人取得联系,还得需要懂事懂行的中间商想协助(毕竟买发动机的手续远比买包和化妆品复杂)。经过洽购和“代购”,中国最终通过加拿大的中间商,向通用电器公司购买了两台CFM-56发动机,并于1981年秋天运到加拿大,随后又从加拿大运回中国。
500
▲ 歌星厂美国海淘加拿大代购了解一下了啊!
可以说,在“太行”研制的决策阶段,获得CFM-56发动机实机作为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从决策到最终成型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节省了大量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施佬对“太行”发动机研制决策阶段一直有极高的评价的原因。
500
▲ 对于在航发领域落后并且需要追赶的中国而言,每一步路的决策都至关重要
当然,等到CFM-56发动机回国,正式开展研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