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两年半-干货-青千
发表于 : 周日 3月 28, 2021 3:36 pm
坐标北方东部沿海985高校,我天生喜欢的"火坑"专业。校内人才计划回国,回国后又
申请并拿到了青千资助。17年8月举家(娃两个)回母校任教。美国西南部大学博士,
中西部big10博士后,在美国9年。年薪税前40万,房补80万,启动经费200万,爱人被
安排在本校图书馆工作,老大在附近较好小学就读,周转房58平米,月租950。实验室
最初只有40平米,现在已经升级到了180。
回国感觉总体正面,尤其是各种国家、省级、校级基金申请,虽有挫折,但多参考周围
人项目书,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想法雕琢成明确的科学问题,加上过往的研究基础,倒也
做到了三五年内的资源充足。
建实验室除了自己的努力和耐心,第二关键的是学生。自己坚持小团队模式,给学生们
的定位是未来的科学家,而不是完成项目的劳动力。终于发现招生关键是有磨合期(半
年到1年的共事),在和学生们沟通顺畅后,终于做到了彼此信任。自己的情绪,也慢
慢平复了下来,一切都上了正轨,虽然只有五个学生加一个科研助理,但有个大家庭的
感觉(还有29个本科生,确实大:)。
回头看两年多前的海归摸索和回国后参与的人才招聘,非常欣慰自己找工作抓住了两个
关键点:上升空间和工作微环境。
具体来讲,母校是学科特色高校,体量很小,但强势学科却吸引了大量的国家、省级资
源,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只针对40岁以下的省级人才计划和研究基金,而尴尬的是,学校
经常凑不够省里给的名额所需的人头儿……省级人才计划为我解决了老二的择校(回国
时人才计划只解决老大);各种国家、省、市、校住房和人才补贴也大大缓解了购房压
力,不过,因为周转房就在校内,离孩子学校也是步行距离,并且孩子上学也已解决,
就不急着买房了……
工作微环境特指一个楼里工作的其他几位老师,除了我在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和提高研究
生待遇上,有部分同事认为不切实际外,其他各种事情互相帮助,关系特别简单,很舒
畅。可以专注教学和科研,为实现自己教育家的理想一步步前进,感觉很踏实。
个人感觉回国后,在理念上要法乎其上,专注学生、科研、家庭事务这些可控变量,好
文章、经费、奖金这些都会水到渠成的。当然,国内确实有圈子文化,但哪里没有圈子
?只要坚持住底线就好。每年开一两次有科学内容的会,向同行展示下自己的进步,学
习下其他人新鲜的成果和想法,倒也可以乐在其中。中国学术圈人普遍脸皮薄,做个敢
于发声和交流“厚脸皮”的少数派,博弈论告诉我们成功几率会高的。
当然也有负面的。个人最不喜欢的是媒体审查(vpn可以翻墙无阻,很少来mitbbs了,
因为确实干货太少了,而自己建实验室最缺时间)。业余时间写了一部小说,自费出书
,竟然三家出版社都不敢接稿,无他,“敏感词”太多了,哪怕这些敏感词如“港独”
是书中批判的对象。理论几句,竟然被编辑扣了“胡搅蛮缠”的帽子……自己一直在抗
争,不过不会因为这些不如意,全盘否定我上面提到的喜欢的地方,或许,这些正是我
们可以努力改善的点。
另外一个就是孩子落户,也是磨破了脚,最后才搞定……这个不同城市政策不同,我的
经历不一定典型。
祝各位决意回国的朋友们都能找到理想的归宿。去不熟悉的学校,有可能的话,最好现
场考察下。请记住能力强的人,在国内不会缺资源,但可能会陷入价值观的瓶颈,那就
是你回国是为了追名逐利,还是励志为祖国带来好的改变,哪怕这个改变并不是特别重
大。请记住,后者并非不切实际、幼稚或不食人间烟火,周围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能言
行一致的话,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申请并拿到了青千资助。17年8月举家(娃两个)回母校任教。美国西南部大学博士,
中西部big10博士后,在美国9年。年薪税前40万,房补80万,启动经费200万,爱人被
安排在本校图书馆工作,老大在附近较好小学就读,周转房58平米,月租950。实验室
最初只有40平米,现在已经升级到了180。
回国感觉总体正面,尤其是各种国家、省级、校级基金申请,虽有挫折,但多参考周围
人项目书,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想法雕琢成明确的科学问题,加上过往的研究基础,倒也
做到了三五年内的资源充足。
建实验室除了自己的努力和耐心,第二关键的是学生。自己坚持小团队模式,给学生们
的定位是未来的科学家,而不是完成项目的劳动力。终于发现招生关键是有磨合期(半
年到1年的共事),在和学生们沟通顺畅后,终于做到了彼此信任。自己的情绪,也慢
慢平复了下来,一切都上了正轨,虽然只有五个学生加一个科研助理,但有个大家庭的
感觉(还有29个本科生,确实大:)。
回头看两年多前的海归摸索和回国后参与的人才招聘,非常欣慰自己找工作抓住了两个
关键点:上升空间和工作微环境。
具体来讲,母校是学科特色高校,体量很小,但强势学科却吸引了大量的国家、省级资
源,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只针对40岁以下的省级人才计划和研究基金,而尴尬的是,学校
经常凑不够省里给的名额所需的人头儿……省级人才计划为我解决了老二的择校(回国
时人才计划只解决老大);各种国家、省、市、校住房和人才补贴也大大缓解了购房压
力,不过,因为周转房就在校内,离孩子学校也是步行距离,并且孩子上学也已解决,
就不急着买房了……
工作微环境特指一个楼里工作的其他几位老师,除了我在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和提高研究
生待遇上,有部分同事认为不切实际外,其他各种事情互相帮助,关系特别简单,很舒
畅。可以专注教学和科研,为实现自己教育家的理想一步步前进,感觉很踏实。
个人感觉回国后,在理念上要法乎其上,专注学生、科研、家庭事务这些可控变量,好
文章、经费、奖金这些都会水到渠成的。当然,国内确实有圈子文化,但哪里没有圈子
?只要坚持住底线就好。每年开一两次有科学内容的会,向同行展示下自己的进步,学
习下其他人新鲜的成果和想法,倒也可以乐在其中。中国学术圈人普遍脸皮薄,做个敢
于发声和交流“厚脸皮”的少数派,博弈论告诉我们成功几率会高的。
当然也有负面的。个人最不喜欢的是媒体审查(vpn可以翻墙无阻,很少来mitbbs了,
因为确实干货太少了,而自己建实验室最缺时间)。业余时间写了一部小说,自费出书
,竟然三家出版社都不敢接稿,无他,“敏感词”太多了,哪怕这些敏感词如“港独”
是书中批判的对象。理论几句,竟然被编辑扣了“胡搅蛮缠”的帽子……自己一直在抗
争,不过不会因为这些不如意,全盘否定我上面提到的喜欢的地方,或许,这些正是我
们可以努力改善的点。
另外一个就是孩子落户,也是磨破了脚,最后才搞定……这个不同城市政策不同,我的
经历不一定典型。
祝各位决意回国的朋友们都能找到理想的归宿。去不熟悉的学校,有可能的话,最好现
场考察下。请记住能力强的人,在国内不会缺资源,但可能会陷入价值观的瓶颈,那就
是你回国是为了追名逐利,还是励志为祖国带来好的改变,哪怕这个改变并不是特别重
大。请记住,后者并非不切实际、幼稚或不食人间烟火,周围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能言
行一致的话,一定会有好的回报!